將成為觸控領域最強震撼彈的In-cell全面解析
寶威科技網訊,蘋果(Apple)自從推出iPhone后,讓多點觸控(Multi-touch)成為行動裝置的王道。從iPhone到iPad,讓越來越多廠商陸續(xù)跟隨這波智能手機及平板計算機的觸控潮,并推動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的市場需求。
傳統(tǒng)的觸控技術只能單點辨識,多點觸控的方式使得人機互動的新時代正式來臨。盡管多點觸控技術是因1991年貝爾實驗室的Digital Desk而起,但卻是2007年Apple推出的iPhone,及微軟提出Surface Computing計畫,帶領多點觸控技術成為主流應用。
就硬件開發(fā)的角度觀察,多點觸控的應用范圍小至鼠標、觸控筆電,大到5公尺寬的大型多點觸控投影墻都是。此外,多點觸控硬件開發(fā)也從2指到32指都可支持,也就是可以同時多人進行多點觸控行為。
而隨著iphone與iPad的相繼問世,周邊相關零組件商機也逐漸爆發(fā),這包括觸控面板、觸控IC與eMMC等三大族群。
面板廠與觸控廠正面沖突
繼智能手機帶動觸控商機之后,平板計算機接力引爆第二破商機。專家指出,預估2011年智能手機擁有全球2億支的市場規(guī)模來看,手機觸控面板便有達2億片的市場,加上近期市場瘋狂追逐的平板計算機、或者公共型顯示器等需求,預估觸控面板未來每年將有最高達6億片的需求量。
專家指出,觸控面板模塊制作過程最重要的關鍵與挑戰(zhàn),就是觸控面板感應器與觸控面板貼合的步驟,雖然該過程是透過機器進行貼合,但由于嚴禁產生氣泡,因此需要使用大量人力來進行檢測。據(jù)了解,目前業(yè)界還有廠商良率低于五成,表示該步驟存在門檻,而表面強化保護玻璃的貼合過程,則又是另一項挑戰(zhàn)。
此外,由于平板計算機暴紅,全球各品牌大廠相繼推出平板裝置,使得7~10寸觸控面板的需求因此暴漲,今年全球出貨量最高可達6000萬臺。眼看著觸控面板在平板計算機與智能手機的使用越來越廣,為了搶攻市占率,相關廠商紛紛積極布局觸控面板產品,包括熒茂、勝華、TPK宸鴻、接口等臺灣廠商今年都有擴產的計劃,希望搶得更多商機。
投資觸控廠的資本支出非常高,其中主要又是在于觸控技術,過去市場多采用電阻式觸控面板,由于電阻式觸控面板的價格不斷下跌,導致獲利不佳,部分廠商轉向發(fā)展電容式觸控面板。專家指出,過去面板和觸控是各自獨立的產業(yè),面板廠供應玻璃,觸控廠商則進行整合,但現(xiàn)在面板廠商大多希望由自己來進行貼合部分,導致雙方產業(yè)出現(xiàn)正面交鋒的沖突場面,而決勝的關鍵,就在于「服務能力」。
面板廠發(fā)展In-Cell 傳統(tǒng)觸控廠如臨大敵
延續(xù)去年的發(fā)燒熱度,觸控依然是今年當紅的話題之一。電容式觸控面板(T/P)的快速竄紅,已蓋過電阻式觸控過去的輝煌歲月?,F(xiàn)在,內嵌式觸控技術(In-cell)可能成為另一顆閃亮的新星。專家指出,In-cell技術最艱困的研發(fā)階段已經過去,隨著商用化量產并進入實用階段,將成為觸控領域一顆最具威力的震撼彈。
據(jù)了解,On Cell Touch指的是外掛于顯示面板之外的觸控面板,也是傳統(tǒng)最常見的方式,電阻式、電容式或光學式等技術都有,通常都是由觸控面板廠商生產后,再與顯示面板進行貼合與組裝的工作。至于In Cell Touch,則是將觸控元件整合于顯示面板之內,使得顯示面板本身就具備觸控功能,不需另外進行與觸控面板的貼合與組裝。
In Cell技術通常都是由液晶面板廠所把持,盡管目前參與開發(fā)的面板廠商眾多,但實際量產的較少,而且出貨量也不多。常見的In Cell Touch技術包括電容式、Photo Sensor等,由于材料用量減少、制程也簡化,可以降低終端產品設計方面的困難度,又可以提高面板的附加價值,因此才會受到面板廠及品牌客戶的重視。但相對地,由于技術新穎,使得面板制程在整合上也存在很高的門檻及挑戰(zhàn),現(xiàn)階段在良率、成本方面,都還無法滿足消費市場的要求。
In Cell觸控面板來勢洶洶,友達光電早在2007年便搶先發(fā)表內嵌式多點觸控面板技術,將觸控功能直接整合于面板生產制程中,不必再加一層觸控玻璃。液晶面板廠搶做In Cell生意,對于純做觸控模塊的廠商而言,的確擁有生意被搶走的生存危機。
專家說,面板廠必須先有LTPS(低溫玻璃)技術,才有機會研發(fā)內嵌式觸控面板。這是由于LTPS技術擁有較高的電子運動性,可將電子元件內建于畫素中。擁有這種技術,面板廠不但無需與專業(yè)觸控面板廠合作,生產成本有效降低,模塊也能比傳統(tǒng)的觸控面板更輕薄、省電、耐用。
覬覦智能手機市場?
目前各大面板廠爭相搶進的內嵌式觸控面板(In-cell),就是將觸控功能直接整合于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(TFT-LCD)面板的生產制程,由于不必再加上另一層觸控玻璃,因此也較外掛式觸控面板更為輕薄。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觸控面板,其實并非TFT-LCD面板,而是將觸控感應器(Seneor)加上玻璃,做成觸控面板模塊,然后必須再與TFT-LCD面板模塊貼合,才算大功告成。內嵌式觸控面板就是直接把觸控感應器做在TFT-LCD面板模塊,不必再外掛觸控面板。
In-cell現(xiàn)階段機會不大
目前觸控面板幾乎成為市場顯學,但擁有In-cell技術者仍屬少數(shù),想要進入該領域更是困難重重。專家指出,In-cell觸控面板的跨入門檻極高,即使是最先開發(fā)內嵌式觸控面板的TMD(東芝松下顯示器公司),對此技術仍有許多困難有待突破,這包括良率、辨識性及環(huán)境耐受性等挑戰(zhàn)。
專家認為,面板大廠挾高階LCD面板技術,直接跨入In-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市場,盡管有其優(yōu)勢,但最終外掛式和內嵌式誰能勝出還言之過早。就短期觀察,In-cell在目前智能手機的快速成長波段中,切入的機會并不大,這是因為在LCD玻璃上加入觸控功能,會導致分辨率降低,同時In-cell面板的良率也太低,對整體裝置的成本并不劃算。且面向客戶終端產品的經常性變更,In-cell觸控面板制程調整的應變能力更是缺乏彈性。專家說,就算是高度普及的PC產品,也并非完全標準化,而是留有部分彈性。在觸控面板市場上,產品的生產成本、交期,是廠商必須斤斤計較的競爭力所在。
iPhone 5率先采用In-cell?
在觸控領域中,各項技術皆有其優(yōu)點與缺點,沒有任何單一技術可以涵括所有的優(yōu)點。例如投射式電容技術,在大尺寸的應用有其設計與成本上的困難點;而傳統(tǒng)的類比電阻式與表面電容式,在多點觸控方面未能滿足市場需求;電磁式與光學影像式盡管在大尺寸上擁有成本優(yōu)勢,但目前尚無法轉移到小尺寸面板的應用;而市場公認未來最具成本效應及技術領先性的內嵌式(in Cell)觸控技術,也因為訊號處理技術上的門檻,難以成為實際產品化的主流技術。
然而專家認為,多點觸控在人機接口的發(fā)展趨勢上,扮演了關鍵角色,未來的產品應用勢必會越來越普及。而為了展現(xiàn)較佳的光學表現(xiàn)及更低的成本結構,內嵌式觸技術勢必被市場不斷推升,成為未來的主流技術。
就需求面來看,包括蘋果的iPad等行動裝置,預估高達九成以上都將采用投射式電容技術,因此透光率佳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,儼然站穩(wěn)高階智能手機與十寸平板裝置的應用主流地位。
只不過在此同時,市場傳出iPhone 5的觸控面板將采用內嵌式技術的消息,這對于投射式電容的業(yè)者來說是個不利因素,但專家認為,內嵌式技術由于良率問題及觸控面板反應度降低,整體來看,目前對于高階行動裝置的滲透率依然不高,且此技術仍需面對芯片整合的挑戰(zhàn),因此認定蘋果突然轉換觸控技術的可能性并不大,短期內,內嵌式技術對現(xiàn)有觸控廠商的威脅仍低。
結語
觸控議題,從智能手機開始延燒,未來在平板計算機的需求數(shù)量上能否持續(xù)成長?觸控商機是否持續(xù)蔓延至中大尺寸顯示裝置?新的觸控面板技術如內嵌式觸控(in Cell Touch)是不是將取而代之?這些問題在觸控產業(yè)中不斷浮現(xiàn),相信不久的將來,答案將能一一浮現(xiàn)。